藝術,是人類對於美的追求和表達的一種方式。從古至今,人類的文明始終與藝術緊密相連。在上古時期,人們就以簡單的石器和壁畫展現出對美的崇敬和敬畏之情。上古藝術如同一座時光隧道,讓我們窺探遠古文明的意趣和智慧。

今天,現代美術已發展至繁複多元的境界,從畫布上的炫彩色彩到雕塑作品的立體設計,每一幅作品都是藝術家心靈的投影和靈感的延伸。美術藝術將視覺、觸覺、聽覺等多種感官融合在一起,讓觀者進入一個超現實的世界,與作品產生共鳴。

透過欣賞藝術作品,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對生活和世界的獨特看法,同時也啟發了我們對美的理解和感悟。上古藝術雖然在時光長河中已逐漸褪去,但其精神和質感卻一直影響著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和表達方式。

美術藝術是一種跨越時空的語言,通過作品展示不同文化和觀點。每一幅畫作、每一件雕塑都是一段對美的探索之旅,引導我們穿越歷史和文化,體驗不同時代的情感和藝術號召。上古藝術的靈感在當代藝術中依舊綻放著,讓我們感悟到藝術的絢爛輝煌,並體會到美的永恆存在。

為慶祝桃園大圳通水百年,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今年舉辦系列活動,13日農水署與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一起完成「水澤植苗」儀式。(賴佑維攝)

慶祝桃園大圳通水百周年,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今年舉辦系列活動,因大圳取水口與石門水庫密不可分,農水署、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13日完成「水澤植苗」儀式,象徵桃園大圳穩定供水。

農水署13日舉辦桃園大圳通水百年紀念系列活動暨慶祝石門水庫營運60年-尋找水麗繪畫寫生暨戶外活動,超過3000人參加。副署長陳衍源與北水分署分署長江明郎完成「水澤植苗」儀式,象徵桃園大圳為桃園地區的農作物帶來豐收,桃園各社區大學也參加系列活動。

陳衍源表示,農田水利的工作不僅是調節配水,將水源送到需要灌溉的農田,如何同時創造休憩與自然體驗空間,也是近年發展重點之一。昨日除讓民眾認識桃園大圳進水口等相關水利設施、了解農業水圳脈絡、珍惜用水資源,也結合繪畫寫生、野餐、市集、藝文表演、互動體驗等,一同歡慶通水百周年,實現農水署「生產、生態與生活」願景。

農水署桃園管理處處長何明光表示,桃園大圳取水口曾經遷址1次,大圳原進水口標高約135.75米,取水自大漢溪,原進水口地點大約位於現今水庫壩頂的依山閣附近,後來配合水庫興建工程,新進水口遷建於後池堰左岸,由後池取水,自此桃園大圳與石門水庫密不可分。

除寫生外,系列活動還有攝影徵件比賽,設有平拍組與空拍組,以桃園大圳及埤塘等農田水利設施、農業生產、農作物等主題為拍攝題材,可於7月底前至獎金獵人線上投稿,總獎金高達18萬元,民眾可至桃園管理處官網查詢。



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6%A1%83%E5%9C%92%E6%B0%B4%E6%BE%A4%E6%A4%8D%E8%8B%97-%E6%AD%A1%E6%85%B6%

上古藝術油畫中的情感與表達
經典油畫的臨摹與創作上古藝術